必将身陷死地。

    既然武关与蒲坂都不能走,可不就只能强攻潼关。

    他叹息道:

    “阿弟所言,甚合我心,可就怕无功而返,会遭父亲责罚。”

    姚弋仲对姚襄,可谓是高标准,严要求,但凡有不能让他满意的地方,动辄施以军棍。

    当然,这也是爱之深,责之切。

    可以料想,一旦姚弋仲过世,继领其部众之人,非姚襄莫属。

    只是这孙策再世的名头,多少沾点晦气。

    姚襄准备再作尝试,兴许这些所谓的援兵,不过是召集来的民夫,用以虚张声势。

    然而在亲眼目睹又一波进攻被守军英勇击退,姚襄终于不再抱有侥幸心理,而军中将士也不愿再继续强攻潼关。

    此前是以为潼关仅有数千守军,能有可乘之机,如今一窝蜂涌进了上万的援军,谁还愿意继续去攻坚。

    姚襄又试图佯装退兵,引诱王猛出关追击,甚至留下部分辎重,希望晋军前来收缴。

    但王猛却不中他的计,严令麾下将士不许出关一步。

    王猛自从领军以来,号令威严,来潼关的途中,曾向几名犯了军法的士卒借了脑袋立威,因而将士们不敢违背。

    姚襄见等不来晋军,只得假戏真做,收回辎重,率部撤离。

    眼见羌人真的退了,城墙上的晋军纷纷振臂欢呼,唯有王猛云淡风轻,当他率领援军赶来的那一刻,此战的胜负就没有了悬念。

    两万生力军的加入,据险而守,别说是姚襄,就算是白起、韩信复生,无法将晋军诱出潼关,也只能望城兴叹。

    与此同时,桓温也在南阳城下鏖战。

    桓温早就有意夺取南阳,他驻军三万于襄阳,既是为了策应桓熙,也在等待时机,出兵北上。

    先前有苻洪在侧,桓温不敢轻举妄动,担心惹来氐人援军。

    如今苻洪已死,苻健率众北上争夺并州,而姚襄又在攻取潼关,南阳再无援军,桓温于是趁机发兵北上,势要全据荆州。

    为此,桓温亲临前线督战,麾下三军用命,士气如虹,接连攻取南阳十四县,又向西全取顺阳八县,自此荆州二十二郡全为桓温所有,一并打通了经由商於之地前往关中的通道。

    别看桓熙在北方攻城略地,得了雍、秦二州,扩土千里,但其实力,与桓温相去甚远。

    桓熙治下共有民众二十余万户,其中雍州十一万户、秦州三万余户、梁州七万余户。

    而桓温所拥有的土地人口,不算益州、宁州在内。

    仅荆州一地,在西晋时期,就有三十五万七千五百四十八户,此后经历永嘉之乱,北民南迁,相较于当年,人口只多不少,估计不下四十万户。

    由此可见,桓熙在桓温面前,充其量还只是一个弟弟。

    虽然朝廷有意让桓家父子分割,但桓温显然不打算让司马昱、殷浩等人如意。

    现今桓熙尚未班师,潼关危急,桓温在夺取南阳、顺阳后,正计划挥师北上,经由商於古道入关之时,也终于得知了姚襄回师洛阳的消息,这才作罢。

    而不久之后,朝廷的诏令也送到桓温军中,勒令他就此止步,不许继续向中原进军。

    司马昱等人并非不想恢复中原,而是不希望由桓氏主导此事。

    若是让他们选择究竟是由桓氏收取中原,还是放任胡人继续占有北方,想必他们还是愿意维持现状。

    胡人猖獗不假,可一时之间,难以威胁到江东。

    一旦让桓氏继续扩张,桓温回头就得问晋鼎之轻重,司马氏的江山社稷也将不保。

    桓温看罢诏令,对此愤愤不平。

    虽然他此时并没有做好与姚襄交兵,夺取洛阳的准备,因而也有罢兵之意,但朝廷表现出来的防备,还是让他恼怒不已。

    桓温向郗超抱怨道:

    “殷浩有治国的才能,却不通军事,朝廷以此人为帅,命其经略中原,实属病急乱投医,我只担心又是一個褚太傅(褚裒)。”

    原来,朝廷不仅禁止桓温继续出兵北伐,更以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接替病逝的褚裒,担当起恢复中原的重任。

章节目录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钓鱼能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钓鱼能手并收藏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