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平还未靠近,就被看守城门的侍卫喝止:

    “衙署重地,岂能擅闯!”

    张高平被吓得一激灵,赶忙解释道:

    “我是应征前来,为大将军献上一门新的技术。”

    侍卫却驱赶他道:

    “快走!快走!这种事情你应该先去找县令、太守,大将军哪有时间理会你。”

    张高平无奈,只得先回太守衙门。

    京兆郡太守由权翼兼任,由于这段时间是各县税粮入库的日子,权翼一直在衙署当差,已经好几日没有去军府了。

    今日正在衙署当差,他得知有人前来进献新的农耕技术,并没有太多的惊喜。

    实在是这些日子,经历了太多的失望情绪。

    仔细想来,改进农具、革新技术,又哪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再是不耐烦,听说了这事,权翼还是得见一见,万一真的错过什么工具,或者新的技术,岂不是要铸成大错。

    张高平被差役领进门,权翼问道:

    “来者何人?”

    张高平往日纳粮,也就只能与差役照面,偶尔能看到县令,已经惊为天人,又何况是太守这样的大官,他颤巍巍的行礼道:

    “重泉县人张高平,拜见府君。”

    权翼扫过张高平,觉得对方可能与之前那些人一样,都是来碰运气的,因此也没抱太大的期望,随意的问道:

    “我听说你有新法,愿闻详情。”

    张高平在进门前,已经从差役口中得知,这位太守是征东大将军的心腹,因而也没有了顾虑。

    他深吸一口气,与权翼滔滔不绝说起了自己所习得的那门新技术。

    张高平所言,就是在耕耱技术的基础上,在耕与耱之间,多加一道将泥土耙碎的工序。

    所谓耕耱技术,最早出现在汉代,是指在翻耕后用农具耱来耱平地面、耱碎土块,以保留土壤中的水分。

    而张高平所献,又可称为耕耙耱技术,是以农具耙在翻耕之后,将耕层土块耙碎,在地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切断土中的毛细管,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发,起到保墒防旱作用。

    权翼越听,脸色越是郑重,早已没有了此前的随意。

    他当然没有过下地务农的经验,出身士族的权翼,虽说十指不沾阳春水,但耕耱技术他是听说过的,自然清楚保存土壤水分的重要性。

    尤其是关陇地区降水少,普遍以旱田为主,这一技术如果真的行之有效,对于关陇的农业生产,将带来极大的影响。

    权翼紧张的追问道:

    “可曾实验?效果如何?”

    张高平道:

    “草民多年来,始终在耕、耱之间,将田土耙碎,只要不是遇到大旱,即使遭逢小旱,田地亦能保泽。”

    权翼不由瞳孔微张:

    “所言非虚?!”

    张高平道:

    “草民怎敢欺瞒府君!”

    权翼再也坐不住了,他招呼张高平道:

    “快快随我去拜谒主公!”

    有权翼领着,自然不会遭遇侍卫的阻拦,张高平来到军府,自有人前来给他搜身。

    桓熙并不懂农业技术,但他却听说过耙地的说法。

    今日张高平献上耕耙耱之术,他才知道,如今的农业耕种,是没有耙地这一道工序的。

    这也不能怪他,毕竟桓熙过问的都是军国大事,对农田里的事情,也确实关心的少。

    既然耙地这道工序能够流传到后世,依旧在使用,足以证明它的价值。

    桓熙立即派人前往重泉县,检查张高平家的土地情况,同时也准备在小范围内进行实验,等确定耕耙耱技术保墒防旱的效果,再行推广也不迟。

    他对张高平道:

    “你为我献上此术,若能行之有效,我又岂能吝惜,当赠十万钱,以为奖赏。”

    桓熙显然是准备拿张高平当千里马骨,来鼓励治下之人改进农具,创新技术。

    “十...十万钱...”

    张高平瞠目结舌,喃喃道,显然大脑已经在巨额财富面前宕机。

章节目录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钓鱼能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钓鱼能手并收藏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