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王爷插的秧。

    现在王爷远征,王妃有孕,这秋收的重担就落到他们头上了。

    庞先生夸张地说,想收试验田的官员多的是,还是他拉着老脸把这个活给抢了过来。

    这试验田的数据可是要留存史记的,也就是秋收人员的名字会和凌王、凌王妃一起留记。

    这下子那三个夫子都来劲了,还不许书童下田,亲自拿镰刀收割。

    也是头一回流程性地感受到秋收的不容易,农民的艰难。

    也越发敬佩凌王妃,虽然已经身居高位,可对于田地的喜爱,还是没有变的。

    沈冬素虽然人没下田,可担忧一点没少,每天晚上看星星,早晚看云霞。

    甚至还会翻石头看蚂蚁搬家,月见很无奈:“王妃,单凭这些是不能准确预测天气的。”

    沈冬素轻叹道:“我当然知道,只是有个大概也好啊。”

    穿越至今,她想念过马桶和柔软的厕纸,想念过方便的查询工具,想念过美食,想念过前世的一切。

    唯有此刻,她最想念的就是‘天气预报’。

    不光要观察天气,她还要看每块试验田的数据,特别是和凌墨萧一起耕作的那一块田。

    当时百姓是不相信育苗插秧法的,直到后面那块田的秧苗,比别的田长得都要粗壮,百姓才信了。

    有些人赶紧现学现做地试种了几块田,有些人则怕已经误了春播,种了也没收成,准备明年再学。

    当听说庞先生带着几个夫子去收那块田时,沈冬素笑了,还真是全民大抢收啊!

    除了巡逻和站岗的士兵,估计全城人参与秋收了。

    当那块试验田的数据送上来时,除了沈冬素,所有经手的人都惊呆了。

    那块田用的是普通的稻种,除了耕耘的更加细腻、肥料充足,唯一试验的就是用育苗法。

    今天全部收割之后,称量为亩产五百六十斤。

    这个数据在前世看来,那就绝对低产,可以跟上面申请补助金的。

    但在这个时代,这个水稻平均产值两百来斤,便是江南的一等水田高产,也不到四百斤的年代。

    五百六十斤,那是绝对的高产!报到朝廷,会引发朝堂热议的产量。

    据说负责称量的官员,因太过震惊声音变形了,负责记录的官员,手发抖的写字。

    不少官员甚至喜极而泣,他们已经开始幻想明年所有水田,都用这种种植法,幽州的粮食会有多么高产!

    那些做稻草编织的工人,则惊喜于这试验田的稻草,又长又结实,是最好的编织材料。

    家里养牛的则算着这些稻草,够牛吃多久?

    反正一块试验田,让全城百姓都是惊叹之后又一轮惊叹。

    那三个和庞先生一起收割的夫子,同样激动不已,当场诗性大发,累的一身汗,还在哪写了好几首诗。

    早早打听着试验田的百姓,更是又欢喜又后悔,后悔春天时没跟着王妃学育苗法,甚至还觉得王妃不懂种田在胡来。

    欢喜于明年春天自己一定要这么耕种,也能有这般高产。

    幽州试验田高产的消息传遍全城,当基地那边的试验田的量产传来,看到亩产都是五百斤往上。

    百姓越发信服,都争先恐后地去问当初围观过的人,是怎么育苗的?

    庞先生来问沈冬素,这件事要不要上报朝廷?

    理论上来说,上报朝廷,朝廷肯定给予重赏。

    赏的物资有限,但能为王妃扬名。

    沈冬素闻言笑道:“我已经不需要这种名了,若朝廷因此再派几个钦差来考察。”

    “把咱们的晒盐法也给考察到了,那才得不偿失呢。”

    “不必上报朝廷,若朝廷听风声质问,便说只试验了一年,怕数据不准确,打算多试验几年再上报。”

    顺利地抢收完水稻,至于收豆类、蓖麻这些,便是慢一点也无妨。

    工坊的工人陆续到位,商队长长地松一口气。

    幽州太缺人了,每年春播、秋收两季,工坊几乎全部停工。

    商人还不能用高薪诱工人留在工坊,不回家参与秋收。

    因为这是赤裸裸的诱民弃耕,是犯律法的。

    在收过秋粮税之后,沈冬素特地挺着大肚子去粮仓看了一眼,种花家的儿女,骨子里对收成都是热爱的。

    谁会不喜欢看到高高的谷堆呢?

    哪怕是几十岁的人,看到谷子也会本能地把手全部塞进去,再慢慢地抽出来,感受谷粒在手掌划过的触感。

    今年粮库有粮可收,全部翻新,然后沈冬素和月见非常尴尬地,不光看到成堆的谷物和豆类。

    还看到贴在仓库横梁上贴的,数十张栩栩如生的彩绘避火图。

    没错,就是女子出嫁前,母亲会悄悄塞给她的避火图。

    而在这个时代,避火图真正的用处,并不是教新婚夫妻行周公之礼的姿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福运医妃旺夫命,王爷越宠江山越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叶秀双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叶秀双林并收藏福运医妃旺夫命,王爷越宠江山越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