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辉这一通发言,其实把大家想说的基本都说了。

    而且如果单论问题本质,不考虑可行性的情况下,确实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康驰见大家都没说话,便点头道:“其实我的想法和严博士差不多,只不过我觉得倒也没必要特意去压续航。”

    “就像汽车的油箱大小一样,虽然到了一定的程度,用户基本就不怎么关心了,但如果真搞个三百公里的续航,隔三差五要去加油,还是有点麻烦的。”

    “嗯,其实我就是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严辉忍不住辩解了一句,委屈的表情不禁引发了一阵笑声。

    “我知道,这不是怕你把方向带偏嘛。”康驰也笑着解释了一句,然后接着说道,

    “总而言之,虽然同等技术层面,锂离子电池肯定要比钠离子电池性能更强,但钠离子的原料比锂电池丰富便宜太多了。”

    “加上他俩的技术共同性很强,我相信如果锂电池的技术突破到了一定程度,性能都过剩了,大家也绝对会回过头来,用同样的技术去搞钠电池,以此追求更高的性价比。”

    “所以我们干脆,就直接搞钠电池了。”

    说着,康驰便走到白板面前,用白板笔写上几个大字:

    400wh/kg。

    看到康驰写下的数字,所有人的眉毛都忍不住跳动了一下。

    400wh/kg能量密度的钠离子电池?

    可能吗?

    虽然锂离子电池的最高能量密度,在国外的实验已经被推到了700wh/kg,宁德时代正在研发的凝聚态电池,也号称500wh/kg。

    但实际上能真正量产的,全都是液态锂电池。

    而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理论极限,是350wh/kg,

    但受限于量产技术和安全考虑,目前新能源汽车上用的,基本上都是150wh/kg左右的,

    比如续航表现比较好的特斯拉,用的是168wh/kg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BYd的汉EV用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能量密度则刚好是150wh/kg。

    因此哪怕钠离子电池能做到150wh/kg,其实就已经有和锂电池一较高下的实力了。

    更别说400wh/kg这么夸张的数值了。

    “嗯,这是我们的目标。”康驰写完后转过身,对大家提问道,“接下来我想让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成功研发出了400wh/kg的钠离子电池,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刚刚严辉提出的那两个问题。”

    于是众人又开始陷入了深思。

    其实如果钠离子电池能做到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价格问题基本就解决了,更别说还是400wh/kg。

    所以问题的核心,还是换电。

    蔚来的换电站模式,听起来似乎很理想,但之所以一直没有普及,也是有原因的。

    它的缺点几乎跟优点一样突出。

    首先就是成本问题。

    如果要像严辉说的,在每个加油站附近都建个换电站,那按照国内目前差不多十万个加油站来算,就得建设十万座。

    哪怕考虑到很多加油站过于密集,直接打个7折,以7万家来算。

    蔚来建设一座第二代换电站的平均成本是150万元,大规模铺设换电站,光是这个成本就要1050亿。

    后续还要有工作人员,以及场地租金等等维护费。

    而且更关键的是,蔚来的电站,只是为了服务蔚来车主的,所以规模比较小,存储的电池也不多。

    如果换电的模式真的普及开了,肯定不能以蔚来的换电站建设成本作为参考,因此这个成本只会更高。

    不过但凡涉及到钱的问题,其实都不是主要问题。

    最关键的,还是新能源汽车,没有一个统一的电池行业标准,大家都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

    除了蔚来,其它车企的电池都是没办法换的。

    想到这里,张晴便忍不住举手发言道:

    “如果我们真有这么先进的钠电池技术,不用国家出手,光凭我们的技术成本优势,就足以去重新制定一个行业标准了。”

    “一旦我们能统一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尺寸标准和换电方式,那换电模式的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另外,其实我刚刚还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换电站其实完全可以充当国家电网调峰填谷的作用。”

    “据我所知,现在每个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站,国家都要求他们配套建设一个不低于10%发电量的储能站,但因为现在的储能电池太贵,建设储能站的成本比浪费电费还贵,所以他们基本都还在使用拖字决,很少真正建储能站的。”

    “假设我们建设了这么多的换电站,然后增加每个换电站的电池储备,只在谷时对电池充电,就可以承当储能的重任,同时最大化地利用峰谷差价来赚取利润,这也符合国家电网对调峰填谷的需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科技强国从升级镜头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五星造事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五星造事包并收藏科技强国从升级镜头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