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每日发生成千上万件事,但适合祝明月和秦景打哑谜的只有一件。

    秦景:“昨日十余长安权贵子弟及其从人在郊外践踏青苗取乐。”

    卢照更是毫不留情,“那帮混账竟然敢去砸马蜂窝,险些蜇了我们满头包。”

    杜乔出身寒门,虽然不用亲自下地劳作,但农忙时节亦要参与。

    青苗是农家一年的指望,民以食为天不是说来玩笑的。

    昔年曹操为马踏青苗割发代首,汉武帝冒名平阳侯毁坏老百姓的庄稼地,尚且遭到谩骂,遭当地县令抓捕。

    “此事可有定论?”

    秦景呐呐不言,他真的不清楚,只顾着和祝明月交谈传话了。

    卢照今日一早派人出去打听,就想看这帮混账会怎么倒霉。

    “昨日之事被御史上报,陛下大发雷霆。但越国公求情,称人皆年少,已然知错,赔偿过农家损失,最后一人罚了十金。”

    越国公的情面值钱,毕竟天下勋贵之首。

    十金于普通百姓是天价,但对于纨绔而言,不过少去几次平康坊而已。

    卢照当然不服,“他们算什么知错能改,昨日赔偿的青苗钱是孙安世给的。”

    葛寅在长安闲居数月,对长安纨绔的风气有所了解,若放在齐地,哪怕官府放纵,游侠们也要找着机会去教训一顿。

    杜乔控制着手,慢条斯理的夹菜,内心不断劝解,莫生气莫生气,反正败的不是自己的基业,气出病来没人理。

    卢照不解,“不过这件事和科举有何关系?”

    杜乔:卢小郎,了解过科举么?”

    卢照:“听说过。”仅限于听说。

    杜乔搁下筷子,“科举从现世的第一天,就是为了打破士族对官场的垄断,巩固皇权。”

    所以哪怕开创十余年,也一直不温不火。

    因为杜乔的原因,葛寅也是打听过些许内情,“不是为国选才?”

    “这是最表面的原因,”杜乔侃侃而谈,“其实只要看看历届举进士的出身就知道,几乎都是寒门,偶有例外也是没落的低等士族。”

    祝明月戏言“我的国公爸爸”只是打个比方,不会真有国公的儿子来参加科举。

    但寒门也千差万别,有如杜乔这般的真寒门,也有家资千万的豪富,或者外家妻家尊贵的学子。

    杜乔:“此次科举一直没有准信,直到燕春楼斗殴一事发生,方才最后敲定。”

    “加上这次权贵子弟郊外践踏青苗之事发生,短时间内两起恶性事件,换你是当家人会怎么想?”本想说“皇帝”,但一不小心就成了冒犯。

    卢照霎时得出结论——这届长安纨绔不行,日后官场被这帮混账把持,绝对暗无天日。

    杜乔摩挲着衣袖,因为科举和权贵的天然对立,如今赌的就是圣天子一念。

    一念之间,许多寒门子弟命运就此改变,鲤鱼跃龙门。

    在场其他人对此倒没有排斥,因为杜乔或者科举的存在对他们根本没有影响。说到底科举出来的都是文官,他们从武,家中亦只是寒门或者低等士族。

    卢照不由对杜乔高看一眼,“你如何想到是限制士族为官,巩固皇权的?”

    纯属好奇,毕竟自己长的是一个武将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冲锋陷阵。

    从未想过一场考试还能和皇权、士族扯上关系,不如回家问问父亲的幕僚,试试他的水平。

    杜乔实话实说,“原本只有一些模糊的猜想,直到祝娘子点醒我。”祝明月看的极高极远,这可是一个献兵书红薯都能想到夺嫡争爵的人。

    卢照等人恍然大悟,祝明月托秦景传话,那她定然是看出来才会有此结论。

    葛寅竖起拇指,“祝娘子果真厉害。”

    杜乔微笑解释,“是因她家乡有类似制度,他们三人自小都是这样考出来的。”

    多智近妖,对女子而言并非好事,平白叫人畏惧。

    转移话题,“我这次幸好是听了林娘子的话,守在大慈恩寺哪也没去。果不其然好几人考前吃坏了肚子,影响状态。”

    杜乔现在也不敢去想,这些人是紧张、意外、还是真被人做了手脚。

    关注点果然被移走,卢照:“表兄去拿菜,怎么会遇上祝娘子?”

    秦景:“春风得意楼本就是祝娘子的产业。”说的正常无比。

    都说段晓棠是厨子,那么必然有做工的酒楼或者食肆,只是没想到是在长安文人中出尽风头的春风得意楼。

    卢照心底一凉,无论孙安世的猜测是否为真,只要想到春风得意楼的半墙诗,都知道两人都没有希望了。

    秦景读书识字么,当然。他会作诗么,大概率是不会的。不光不会,甚至看起来没有半分向这方面发展的意图。

    饭毕秦景收拾好碗碟食盒拿去东市退了,卢照本来坐着消食,忽然想到使钱叫客舍的人去退不一样么,何必自己亲自跑一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一灯阑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灯阑珊并收藏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