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水工郑国到秦国鼓动修建水渠。

    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国的东进。

    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

    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想要刺探秦国的情报。

    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陛下下了逐客令,他也在被逐之列。

    后来,他给陛下写了一封信《谏逐客书》,劝谏陛下不要逐客。

    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公孙支。

    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国和魏国,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

    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

    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

    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在他陈述利弊之后,陛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而他仍然受到重用,那时还被封为廷尉。

    “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秦王嬴政被尊称为始皇帝,李斯被委任为丞相。”

    “之后推平各郡县城墙,销毁各郡县武器,并废除分封制。”

    “两年后,秦始皇嬴政在咸阳宫摆设酒席招待群臣。”

    “齐人淳于越等人认为取消分封制弊大于利,李斯反对并上书秦始皇。”

    “李斯认为诸子百家众多学派,意图通过批评君主的方法,来为自己博得声名。”

    “并带领下层群众百姓一起来诽谤朝廷指令,应严加禁止。”

    “于是,李斯请求秦始皇将《诗》《书》以及百家著作清除干净。”

    “诏令下达三十天之后,不服诏令者判处黥刑,并罚作筑城苦役。”

    “而后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没收了《诗》《书》以及百家所有著作,以便使百姓无法借用书籍内容批评当朝。”

    “这一事件,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

    “李斯同时开始参与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辅助修建离宫别馆。”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嬴政四处巡视,平定了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叛乱,其中也有李斯的参与。”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李斯认为国家治理应根据现实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

    “而不应从古人出发,要求国家需要有统一的思想。”

    “于是李斯主张思想上禁止异说,统一思想,建议秦始皇焚书。”

    “李斯不仅主张一切以法行事,依法治国,而且认为法治当严,主张严刑峻法。”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同,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不同的写法。”

    “文字的差异,对于推行中央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和文化的传播、经验的交流都是极大的障碍。”

    “于是李斯奉秦始皇的命令,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

    “李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整理出一种笔划较战国时期简便,写法一致的文字。”

    “并自己动手,写成范本,颁行全国,称为小篆,废除了其它异体字。”

    嬴政:焚书事件是李斯鼓动朕的,不过好在朕将一些珍贵书籍保存了下来。

    自从他统一天下后,淳于越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他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

    这令他大为不满,于是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

    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向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李斯的观点非常合胃口。

    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

    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

    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

    现如今的情况和以前完全不同,要是遵循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必然会搅乱民心。

    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

    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他始皇帝的权威。

    李斯把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他觉得有理,这才下令焚书。

    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朝廷所典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他现如今已经明白先秦许多文献古籍被烧掉,这对中华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不过他倒也没有焚毁全部的禁书,将一部分禁书收藏在稷下学宫。

    至于已经焚毁的那一部分先秦古籍,他可以组织人手开展恢复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