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根儿就不管送到了哪些人家。

    翠花现在是顾不上她们,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怎么接济其他姐妹?所以她也是有心无力,连提都没敢提过。

    虽然她只是在梦里面预见了她们每个人的结局,但在如今这样的情况下,她只能先顾自己,等自己顾得上了,再去顾别人。

    这和小酒想的是一回事,在她知道自己上面有八个姐姐,其中五个都送出去了,心里面或多或少还是有些不落忍的,尤其她听唐翠花说起过,她们过的都不好,她现在帮不了,就想着等灾荒年来了,看看能不能帮得上忙。

    说来也是可怜,就因为是闺女,就要受到这样的待遇,若是饥荒年来了,是不是四升小米,就能换个媳妇?

    有多少逃荒的人,就是这么将自己的媳妇闺女给卖了的?

    时间进入1951年的12月,干冷的天终于飘起了雪花,很大很大的雪花片,小酒兴奋的在雪地里转圈圈。

    奶奶一看雪花,就摇头:“怕是下不大。”

    果然,只是下了十来分钟,地都没白呢,可就停了,让小酒好是遗憾。

    不过下雪了,奶奶翻箱倒柜的找出来小酒的小围巾和虎头帽,这些还是哥哥们小时候戴的,给她扣上。

    “天冷,别冻着了,手也要保护好,别得了冻疮,走,去灶房暖和暖和。”

    阿爹早上去买了一条四五斤重的大鲤鱼,晌午奶奶就给炖上了,还贴了饼子,鱼头和前半身晌午吃,剩下的明天吃,虽然今天的大乱炖鱼头占大半儿,但这头大啊,而且奶奶放了不少的调料,葱姜蒜料酒辣椒酱料等等,那是舍得下本的,所以出来的味道老香了。

    因天冷,灶房位置又没那么大,所以就在院子里生了火,把大铁锅转移到院子里,在火上咕嘟着,每个人端一个碗,就着贴的饼子,一边吃菜一边啃饼子,菜凉不了,下肚的温度拿捏的刚刚好。

    灶房里奶奶用大铁锅熬了一锅杂粮稀饭,红薯干、高粱、麦仁、玉米碴子,可熬了不少时间了,上面还蒸了一些土豆和红薯,不够的人可以再吃点垫吧肚子。

    看吧,这就是他们陶家的午饭,偶尔能有改善伙食的机会,每天吃的都是五谷杂粮,这样的伙食标准,在这条街绝对算得上好的了。

    这条鱼是阿爹今天出去买食材的时候,花五万块从鱼塘老板手里买来的,两三个月也不见得能吃上一次,所以不舍得也得舍得。

    “这鱼不错,今年过年咱就在他们家定鱼吧,我瞅着他家的鲤鱼的个头都不小,一万一斤,也还可以。”

    由于通货膨胀的缘故,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真是一天一个价,他要不是天天去十里八村买食材,也不会找到这么良心的老板,这价格,已经算得上便宜了,要不是距离县城远,镇子上也就这价格,他这找上门的,人家也不好意思给他卖的贵,索性给他一万一斤来算,正常情况下,要是运到县城,别说一万了,就是三万一斤都有人要。

    鱼并非他们这边餐桌上常吃的食材,或许鸡鸭鹅吃的频率都比鱼高,但可以用来偶尔改善伙食,毕竟你鸡鸭鹅也吃不出来鱼的味道,鲤鱼的刺比较多,奶奶再三确定她能吐出鱼刺之后,才给她夹了一小块儿让她吃吃看。

    毕竟鱼肉的刺要是让他们帮忙剔除,也挺不干净的,所以在他们要帮忙的时候,小酒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我要自己吃,我能把刺给吐出来,奶奶你让我试试。”

    事实证明,小酒不仅吐的很好,吃的也很好,所以获得了二次加肉的机会。

    鱼头被奶奶、爷爷还有爸爸给分了,鱼肉则是兄弟姐妹们分了,从这点不难看出,大人们早就将招娣她们当做自己家人了。

    吃过饭,姐姐们去收拾,爷爷和阿爹就开始给家里的窗子加固,并用透光的布将窗户给蒙起来,这样能起到保暖的作用。

    和窗户一样大小的布透光透风,四周围的布则遮风,这是他们专门缝制的,毕竟卧室也不能一点风也不透,晚上关上窗户,白天还是要打开通风的,所以挑选布料的时候也是选了又选,上钉子的时候会在布上面加固一根木条,这样钉的结实。

    门上面奶奶做了厚门帘,里面是用稻草和麦秸秆编织的,外面用布给缝制了下,这样门帘就相当厚实的挡住了外面的寒风。

    家里的房屋在夏天暴雨季就已经进行了维修,所以漏雨漏水的现象不存在,这一下雪,又将漏风的地方进行加固完善,到了晚上,屋子里虽然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可明显温度能够维持住了。

    这天真是说冷就冷了,晚上吃过晚饭,雪就下的又小又急了,奶奶一看就说,明天可能会变白。

    睡觉之前又去羊圈、兔窝、鸡鸭鹅的屋子看了看,做门帘的时候,也给它们的窝里面做了,只不过没有加固布条,这年代布是紧俏东西,不是想买就能买的着的,所以顾得住人,就顾不住这些小动物了。

    但不管怎么样,后罩房的房屋相对低矮的多,能够维持住室内的温度,窗户也小,用来通风,足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五零饥荒,九姊妹共立新门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一亩花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亩花田并收藏五零饥荒,九姊妹共立新门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