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土豆一收,今年的作物算是彻底的收回了家。

    “本来我明年想在荒地里种点棉花,哪想到今天和邻居聊起来,才知道镇子西头有家的棉花就是在八月份收获前被偷了,一.夜之间全都没了,白辛苦一季了,”

    种过棉花的都知道这玩意儿有多不容易,施肥浇水,棉花上面长虫子了,还要一个个去拽掉。

    那么下功夫,到头来却是便宜了别人,太让人生气了。

    可不是,一大清早听说这件事,大家伙都很震惊,但这种事在这个年代还是很常见的。

    别说棉花了,像是苞谷、芝麻、小麦、南瓜等作物一.夜之间被偷的可不在少数。

    所以一到成熟期,那是起早贪黑的去地里守着,就怕辛苦一年便宜了别人。

    “奶,不中了,咱明年将棉花都种到老宅里,前后院子都种上,能收多少是多少。”

    阿姊的话提醒了奶奶,“诶,那可行,老宅地方也不小,三四月份种,一百天左右就能收了,到时候还不耽误种萝卜白菜(可套种),冬天也能种上点儿菠菜、香菜、青菜等叶子菜,我看这行。”

    为了将家里这点地合理利用起来,奶奶开始计划着明年种什么。

    老宅的冬瓜南瓜得空也得回去收一收,顺便再看看芫荽、菠菜、油菜、青菜、蒜苗长得怎么样了。

    进入11月份,天是一天比一天冷,关键还刮大风,那北风刮的,门窗直晃荡,感觉四处都透风。

    为了屋子里更保暖,阿爹和哥哥们周末得闲开始给门窗周围钉毡子防风防寒。

    这边的冬天有零下七、八、十来度的样子,那是最冷的时候,屋子里没有盘炕,就连爷爷奶奶那屋子也没有,冬天全靠一身正气活着,加盖几床被子,睡觉前烧热水灌暖水壶,已经成了他们御寒的主要措施。

    老宅的冬天倒是有炕,但他们没有时间去砍柴,烧炕是暖和,可他们这边不似东北有林区,树木并不多,有柴都先紧着烧火做饭了,压根儿没有多余的柴火去烧炕。

    买煤吧,一般家庭也耗不起,最后全都是靠自身免疫力去熬,是以每年冬天都有好多老人熬不过去,这已经成了常态。

    这天一冷,有太阳无风的好日子,小酒就变得懒洋洋的躲在日头底下晒暖儿,有时候晒着晒着就睡着了,姐姐也不将她抱屋里,屋里比外面冷多了,盖上被子让她睡。

    现在爷爷的躺椅都成了小酒白天晒暖的主要温床了,摇摇晃晃的,别提多舒服了。

    她现在每天的任务就是喂家禽,喂羊和兔子,这个月初阿爹又卖了二十来只兔子,如今就剩下七八只。

    主要也是考虑冬天草料不多,不想喂那么多,剩下的这些留着过年杀几只,过了年就又到了疯长期。

    现在鸡鸭鹅繁的蛋扣掉自家吃的,都拿到县城当食材了,也得亏家里人够多,张罗了足够多的饲料,若非如此,一般人家还真是养不起,太费饲料了。

    现在爹娘的小吃店,一个月也有五百万的净收入,这是扣除所有费用后的净利润。

    他们一共四个人忙活,一个月赚五百万,听起来是天文数字,实则却是起早贪黑吃苦得来的。

    在小吃店忙活,一点不比在地里刨食轻松,关键要守得住时间,守店的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之前是经营到晚上七八点就关门了,自打招娣姐去了之后,就经营到晚上十点了,他们还租了两间民房用来居住,每天熬得都是青春和时间,这钱挣得是真辛苦。

    这也间接证明,能在大学停办之前找个好工作有多重要。

    1954年阳历年来的时候,桃源村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渣爹真的又娶了。

    他将那怀孕的寡.妇娶进了门。

    至于曹阿妹,打了几次被打怕了,再也不敢回桃源村了,听说曹家人正给她找下家呢,反正是不会让她赖在娘家白吃白喝。

    可曹阿妹虽然没跟唐有田领证,但户籍却是在桃源村的,她如果再嫁,这户口也得捯饬出去。

    大姐二姐是阳历年那天回了四合院,阿酒听她们姊妹仨在商量等唐有田儿子一生,就回桃源村立户。

    大姐已经决定这辈子不再嫁人了,所以她要作为姊妹们日后的靠山,单独立个户,相信这一点,只要有钱就能办得到,而唐有田有了儿子,后继有人了,哪里还需要这些当闺女的回去分一杯羹?

    当然,唐翠花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等咱立了户就回家吧,陶家人对咱不错,但我考虑再三,还是觉得得回咱自己的村子,日后咱们就当亲戚走动,回了村,我们就抓紧时间找妹妹,攒粮食,只要挺过了灾荒年,等待咱们的就是希望。”

    唐翠花自打跟着赵伶俐学做生意之后,整个人就变得更加通透,更加能言善辩了,甚至还学了不少手艺,打算盘,识字算术,这些都不在话下,关键人家做饭也靠谱啊,现在小吃店后厨都交给了唐翠花,赵伶俐在前面卖饭,招娣负责打扫卫生,择菜洗菜,三个女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五零饥荒,九姊妹共立新门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一亩花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亩花田并收藏五零饥荒,九姊妹共立新门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