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一年又一年的,过的可真快。

    今年腊八节奶奶不仅熬了一大锅黏糊糊的腊八粥,还烙了白菜豆腐馅的火烧。

    “今年红薯种的虽然多,但得晒成红薯干留着,粉条就不漏了,”

    家里人人都爱吃粉条,可得先确保饥荒年的食物,留来留去,就舍不得再拿新鲜的红薯去做粉了。

    剩下的直接吃红薯,家里留存的量,顶多够吃到明年开春。

    虽然土豆也能做粉子,但大家都舍不得。

    这土豆片能晒点就够折腾的了,再做点粉子,土豆还能剩多少?

    还好今年白菜萝卜多,白菜五分之二渍成了酸菜,五分之一在地里,剩下的五分之二则摘掉放进了地窖,萝卜今年种的比白菜多点,要留一半晒干做萝卜干,剩下一半一部分做辣萝卜干,余下的炒菜腌菜吃。

    萝卜缨子奶奶也没舍得丢掉,大部分晒干做成了干菜,一小部分嫩的腌成了咸菜。

    地里面还长了葱、蒜苗、菠菜、芫荽、青菜等蔬菜,之所以还能长着,多亏了她从仓库掏出来的塑料布,没人的时候,高高兴兴的拖回了家。

    奶奶他们当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因为这东西并不是没有,而是太贵,一般人家买不起。

    “我的乖乖,你这是从哪儿整的啊?”

    “大路上捡的呀,我捡的时候没人看到,奶奶,我摸着这东西不错,还透明,是不是可以给这些菜遮风挡雨啊?”

    爷爷和奶奶一听,有道理啊,于是找来竹子,弯曲着扎到地里,折出来棚顶,接着将塑料布铺到上面,周围多出来的部分再用土压上,就这样简单的塑料大棚可就出来了。

    爷爷奶奶也不知道这样围起来,里面的能不能活,但这是乖孙女捡回家的,县城里也有的卖,就互相叮嘱着,尽量不要外人来自家,免得招惹是非。

    “放心吧,这么冷的天,也没人出来闲逛,这咱捡的,谁要真来要,说出个大小,咱还给他就是了呗,没啥大不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爷奶也无所谓谁上门找了,在他们看来,既然是大路上捡的,那肯定和村里人没关系,毕竟整个西河村,包括村长家里,都没这条件,塑料布啊,那这随便一块儿,不得十几二十块才能买的住啊?

    仓库里的塑料布多的很,大多是为了给蔬菜保鲜,除了这些,还有泡沫箱子,将来卖冰糕饮料啊,可是不用出去买了。

    今年的腊八节是56年1月20号,是个星期五。

    大哥陶醉已经去市里读高中了,半个月才回来一次。

    他是今年秋季保送进的市一高,如今才高一。

    周越五二年春季跟着陶然读五年级,秋季跟着陶然升了六年级。

    今年两个人同在县一中的初三毕业班,也是半个月才回来一次。

    陶清今年刚上初一,他没考上县一中,在乡中读的初中,离得近也得周六下午才能回来。

    陶安今年刚升三年级,在镇子上读,倒是每天能回四合院。

    自己做饭,自己起床,自己去上学。

    过不几天就要放寒假了,就凑合着过。

    爷爷白天会送点做好的包子馒头过去,小哥自己会加热,也会熬个稀饭,等放假就回老宅。

    秋播以后,阿爹阿娘实在清闲,就去县城酒厂找了个临时工的活,一个月管吃管住,给十八块钱。

    虽只是个临时工,但俩人都有着丰富的酿酒经验,年龄又在那儿放着,比一般的学徒工可是顶事多了,干得好说不定还能涨涨工钱,这样的工作不知能干到哪一天,但至少眼下是凭手艺留下的。

    冬天白酒需求量猛增,夫妻俩有经验,看了招工启事,直接就去了。

    人家问了几个问题,他们对答如流,一分钱没花可就被选上了。

    所以今天上午奶奶就开始熬粥,烙饼,晌午爷爷坐着牛车先去给小哥送,再给三哥送,其他人距离远,自然是没份儿的。

    多余的饼子,爷爷回到四合院给小哥放到了灶房,够他吃两三顿,明天下午爷爷就去学校接他们。

    他们一个三年级,一个初一,会做简单的饭菜,遇上天不好,哥俩也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爹娘为了生活留守县城,爷奶还要照顾妹妹,那他们这当哥哥的,可不就得自食其力了?

    他家小妹两岁多就会做饭,可不能输了气势。

    腊月二十三晚上,不仅在市里面读书的大哥回来了,就连县城读书的二哥、周越,乡中读书的三哥也都陆续的到了家,唯有上小学的小哥腊月二十就放假了,早早的就被爷爷给接到老宅了。

    阿爹阿娘年三十晚上才放假,一共七天,年后才开工,这点比小酒想象中的要好很多。

    孩子们一回家,最忙碌的还是爷爷奶奶,在学校吃的不好,睡的也不好,回来都想尽办法给他们补充营养,首先羊奶管够,老羊到底是老了,奶水虽然不多,但秋天小羊才生了崽,如今它也有奶了,两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五零饥荒,九姊妹共立新门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一亩花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亩花田并收藏五零饥荒,九姊妹共立新门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