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明军收复广元,直逼巴中。

    1月6日,乌斯塘的明军翻越嘎啦山,收复了色达、阿坝等地。

    1月7日,李墨轩带着43师一路遛着顺23、24师来到了合川地区。

    到了这时候,李墨轩的战略意图在明显不过了,就是要沿着嘉陵河南下“进犯”山城。

    这给了追击的顺军一个不小的震撼,这群人不要命了吧,怎么敢去山城?

    但也有另一个可能,李墨轩的部队是去山城打前站的,说白了就是侦察,并不会对山城展开进攻。

    因此,顺军把8000明军正向山城移动的信息传给了山城驻军。

    此时的山城驻军高层,人人怀着小心思,就连驻军司令刘玉宪都在暗中琢磨,是不是该改弦易旗了。

    刘家在山城,完全是土皇帝般的存在,他爹刘式武在大明统治时期就是当地的豪族。

    大顺起义时,当时的暋正帝为了镇压起义,向各地的豪商征收重税,这才把刘式武推到了对立面。

    顺军攻到山城时,刘氏武劝降了当时的明军守将,打开城门迎接顺军。

    因此,刘家在南顺统治时期获得了莫大的政治资本,刘式武顺利成为了南顺时期的山城总政令,一当就是十四年。

    就算刘式武退休了,刘家在山城还是举足轻重的家族,后续很多山城官员都和刘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为长子,刘玉宪进入顺军并一路成为了山城驻军司令,弟弟刘俊也成为了山城商会的会长。

    “司令,明军进入合川地区后就没有再继续进犯,反而大张旗鼓驻扎下来休整,也不知明人葫芦里在卖什么药?”

    山城指挥部,参谋官正在向刘玉宪汇报李墨轩的最新情报。

    刘玉宪摩挲着下巴,一脸意味深长的盯着桌面上的地图。

    合川距离山城可不远,配合水路急行军的情况下,一天就能到达山城郊区。

    李墨轩带着8000人,不带重武器直接向自己冲来,这里面不会有什么军事考量,那么只能是政治考量了。

    “应天那边的明军,攻势如何?”刘玉宪没有回答参谋的问题,反而问起万里之遥的应天。

    参谋在心中盘算一下答道:“明军从浦口和六合两路攻击应天防线,李思成元帅坐镇中央,在鼓楼地区艰难的抵挡着明军,虽说靠着人数优势,明军每天前进不到5里,但我军一直在后退。”

    “照这样的局势看,明军很快就能打到应天城下,不过,朝廷就近从当涂和粟水征召新兵,不断的填往前线,一时还不能判断谁胜谁负。”

    刘玉宪听完冷冷一笑,道:“谁胜谁负?朝廷投入了多少军队?北明那边又是多少?”

    参谋被刘玉宪问住了,为了挡住应天方向的明军,朝廷前后动员了60万人赶往前线,其中一半拉到应天以东的镇江,防止明军占领扬州后,直接攻击镇江,再从东面威胁应天。

    反观明军,攻击应天的只有张皓一个集团军,拢共30万人。

    虽说大明后续援军在不断的跨过苍梧江,但前线作战的一直都只有这30万人。

    想到这点,参谋不再说话,看着参谋的表情,刘玉宪呵呵一笑道:“明白了?”

    “明白了。”

    朝廷为了对付这30万人,不得不动员两倍于对方的兵力,这还不算之前被突破的苍梧江防线上的顺军。

    换句话说,朝廷对北明的攻击很吃力,这还只是一路明军,襄樊的明军照样突破了苍梧江。

    只是因为赵崇的“避敌”决断,朝廷没有损失什么有生力量。

    西川防线也在前两天崩了,明军从大巴山和嘎啦山两路攻川,这可不是好兆头啊。

    “吩咐下面的军官,约束好各自的士兵,我可不想他们为了这场战争丢下老婆孩子。”

    说完,刘玉宪起身离开指挥部,他要回家和自己的二弟刘俊商量对策。

    ......

    回家的路上,刘玉宪骑着马悠闲自在的看着生活在此的居民。

    老者在路边茶馆喝茶听戏,年轻人为了生活着急忙慌赶路,女人们三三两挎着菜篮交谈着,一点都没有战争来临的紧迫感。

    他们难道不知道吗?怎么可能。

    山城居民对明军,特别是李墨轩部的位置了如指掌。

    生活在合川的七大姑八大姨们,早就把明军入境的消息告诉了山城亲戚。

    山城人已经快500年没经历战乱了,南顺起义时,山城没放一枪一炮直接投了,顺军也没有为难山城百姓。

    这让山城人对内战的认知,还停留在小孩过家家阶段,认为坐下来谈谈就成。

    最重要的是,生活在合川的亲戚,并没有全家老小跑来山城避难。

    这种情况要么是明军在合川搞大清洗,要么是明军的到来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

    别说,生性爱热闹的西川人,在李墨轩带着明军进入合川之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帝国:我拥有百分比加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小奋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小奋斗并收藏帝国:我拥有百分比加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