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出任何意外,张良的权力被削了。除去钱财仍旧让他管之外,军政大权被卢植、郭嘉、戏志才给分走。主要是他这些惊天谋划刘备感觉自己的心脏压根就受不了。

    不过这本就在张良的计划之中,最近幽州太高调了,是得换个舵手来稳一稳。文武双全的卢植自然是最好的人选,他还乐得当这个甩手掌柜,反正大哥做梦都没想到他还有一手棋下已经下在了长安。

    这世间的人都看着幽州,他们估计已经忘了是谁视汉朝的三互法为无物,重金贿赂权臣、宦官、世家,让出身涿县的刘备任了幽州最高行政长官。是谁背着骂名提出废史立牧解开束缚世家的最后一道缰绳。

    这手推倒腐朽王朝的最后一击,张良决定交给自己最坚实的盟友,他的便宜叔父来刘焉完成。所以如今被削到只能命令的动麒麟军也无妨,反正接下来他准备去辽东和朝鲜半岛那的异族玩玩,现在就等小伙伴鲁肃和周瑜就位。

    因为许多事情都提前发生的缘故,此时的两人都是还未加冠的少年。周氏和鲁氏一开始还很担忧,怎么有人突然就盯上了他们家里的孩子,给其频频致信,那个叫张良的到底是何许人物。

    不过后来发现那些信只不过是以文会友,人家还客气的送了许多珍贵的礼物,也就没有阻拦他们的通信交流。后来张良被月旦评曝光后,鲁肃和周瑜才知道这个朋友竟然如此厉害。

    更别提最近在大汉发生的那些大事,桩桩件件都与其有关系。那个白衣少年做到了他信中所写的那句诗一样,「摇头轻富贵,冷眼傲王侯」。明明是一个农家子出身,却偏偏将那天下一等的世家和诸侯戏弄于股掌之中。

    这样的人物竟然无比认同他的才能,并诚恳邀请自己去那幽州共谋大事,周瑜和鲁肃几乎是看完信后就收拾行李各自告别了家人跟着麒麟军士兵北上了。其实两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士兵得到的命令是绑都要把他们绑走,如今水到渠成倒正好。

    这两人之中张良最看重的其实不是那个曲有误,周郎顾的周瑜,而是那个给人感觉唯唯诺诺,很好欺负的老实人鲁肃。他其实才是被严重低估的人,没有他推动,东吴如何能锁死刘备,达成孙刘联盟,挡住曹操那南下的数十万大军,更不会有那场名传千古的赤壁之战。

    之后刘备借走荆州,鲁肃数次讨要无果,看起来十分好应付。但就没人想过或许他只是为了应付一下孙权出一趟公差而已,压根就没实心要。

    鲁肃清楚的认识到孙权只是一个满足偏安一隅当个江东霸主的庸碌之辈,压根就没有任何的进取之心,就算拿到荆州也守不住,还要被曹军不断的消耗实力。

    赤壁刚打完孙权就急不可耐的和刘备撕破脸想要拿回荆州,就没想过万一曹操下次卷土重来你拿什么抵挡。人家坐拥北境数州,手中还握着天子,无论是实力还是大义己方都不占优势。

    不让刘备的军队发展起来挡在前面,难道要靠承平已久,被酒肉腐蚀,军备松弛的吴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孙权终究为这事付出了代价,周瑜在他的命令下想要设计夺回荆州反被诸葛亮算计最后气死。

    鲁肃压下了好友周瑜死亡的悲伤,临危受命当上了大都督,在他手里孙刘有了短暂的和平,刘备终于也有了喘息的机会打下了益州,并开始和曹操角力。

    这本是他为东吴争取的最后良机,只要孙权能够励精图治,重新练出一支强军,并在这江东沉下心坐山观虎斗。等到他们打出真火,两败俱伤之际。直接出手拿下荆州并借此北上打败曹军,从其手里夺下数州并将其牢牢握在手里。

    此消彼长,攻守之势易位,他东吴将一跃成为实力最强的一方。益州虽然有天险难攻,但也注定他们难出,失去了荆州之后相当于拔掉了老虎的牙齿。只要专心灭掉北边的曹操,天下可直接定鼎矣。

    可怜鲁肃操劳一生,却压根就带不动孙权,天知道他在劳心劳力最后因病逝世之时心里是多么的绝望,因为他的主公还在想着如何夺回荆州。关羽那句虎女焉能嫁犬子也许骂得一点都没错。

    鲁肃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吴书」中记载了他真实的一面,最开始评价他为野心勃勃的江淮豪侠和对大汉失去信心的好乱之士。在黄巾乱起初现动乱之相的时候,在曹操还是大汉忠臣试图匡汉的时候。

    十几岁的鲁肃就已经看出大汉没救了,并开始积极学习剑术骑射,花大价钱招揽豢养轻侠少年,没事就带人躲在山里练习射箭和兵法。家中的长辈得知此事后都不断的摇头叹息,对这个疯狂败家的玩意嗤之以鼻并说道,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

    但却无人意识到,在这个秩序崩坏的汉末乱世之中,如果手中没有军事力量,像鲁氏这种有钱有粮的豪族,不过是人家砧板上任意宰割的鱼肉而已。

    周瑜不就是在打劫鲁氏的过程中认识鲁肃的么,因为哪有带着数百人,从两百里外的居巢县跑到定远县来借粮的,不就是听闻这里有大肥羊想来宰一刀。

    哪知鲁肃在看到周瑜时,笑着指向自家那存粮食的米仓,当场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刘备谋主,算尽天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风吹爱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吹爱浪并收藏刘备谋主,算尽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