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朝万历年间,安庆府怀宁县的江湖圈里,有这么一家老字号,名叫“龙门客栈”,它就像是江湖里的常青树,屹立皖江河畔鸳鸯桥边一百多年,比那桥上的石狮子还要耐得住风雨。每天,过往的英雄豪杰、商贾旅人络绎不绝,仿佛这里是他们心灵的驿站。

    龙门客栈里藏着一味传说中的美酒,名为“散魂香”,三杯下肚,保管你面若桃花,浑身散发出一股子让人飘飘欲仙的香气,据说这酒能治百病,强身健体,没病的喝了都能延年益寿,赛过活神仙。

    不过,这散魂香虽好,却不是随便能贪杯的。多贪一杯,保管你醉卧三天不起,灵魂出窍,游离于人间三百里,撞鬼撞仙全凭运气。

    这客栈的掌柜,张邈是也,年近不惑,长相嘛,说得好听是返璞归真,实则活脱脱像那山林间的野大猩猩,因此江湖人赠雅号“猢狲张”,也有人亲切地叫他“张猢狲”。面对这些善意的玩笑,张邈倒是心宽体胖,不仅不计较,反倒是把这些“调皮”的客人当作了VIP,结果,这客栈的生意非但没受影响,反而越来越红火。

    张邈家中尚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母亲,眼瞅着自家独苗儿子一把年纪了,连个媳妇的影子都没见着,心里那个急啊,生怕自己还没闭眼,张家的香火就先灭了。于是乎,老人家四处撒网,托人说媒,白花花的银子像流水一样往外撒,媒婆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相亲的姑娘来了一批又一批,可最后都是摇头叹气,悻悻离去。这可愁坏了张母,难道自家儿子的魅力,还不如那散魂香吗?

    说来也是天作之合,就在那蜿蜒的皖江河西岸,三十里外的莲花湾,藏着一位号称“嫁不出去的明珠”,名唤李巧,年华已过三十,父母双亡,如今寄居于娘舅的屋檐之下。娘舅为人实诚,对李巧不薄,但偏偏这位舅妈,那可是方圆几十里出了名的“母老虎”,嫌李巧吃白食,放出话来,只要三百两纹银,管你歪瓜裂枣还是老头子,银子到位,立马打包带走,促成此事的媒婆还有二十两“辛苦费”可拿。

    这下可好,河西的媒婆们为了这点“小甜头”,纷纷忽略了诸多细节,一窝蜂地把李巧介绍给了张邈家。一来二去,这门亲事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定了下来。

    到了七月初八,黄道吉日,鸳鸯桥上出现了一位企图扮演西施的“独特风景”,迷了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恰逢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缓缓走上桥头,迎面而来。

    这位“西施”连忙上前,挤出一副笑脸,恭敬道:“哎呀,大娘您慢着点儿,岁月不饶人,走路可得小心哦。”

    紧接着,话锋一转,打听起路来:“大娘,您知道这附近有户姓张的人家吗?听说他们家还经营着酒馆。”

    白发婆婆闻言,嘴角含笑,悠悠道:“这鸳鸯桥附近的张姓人家多了去了,单是开酒馆的就有三家,您说的是哪一家呢?”

    这一问,可把“西施”难住了,急得直跺脚:“哎呀,这可咋整,我是来做媒的,听说这家一老一少,儿子老大不小还没娶呢。”

    白发婆婆一听,没等她说完,就接过了话头:“那你算是撞对人了,快跟我回家详谈吧。”说着,便领着这位“西施”直奔龙门客栈。

    在龙门客栈里,媒婆促成了这段姻缘,还顺便品尝了几杯散魂酒,晕晕乎乎地踏上了回莲花湾的路。

    不久,张府的聘礼也浩浩荡荡地送到了李巧的娘舅家,两家就此喜结连理,成就了一段“美谈”。

    话说五日之后,李巧的娘家人掐指一算,选了个黄道吉日,便浩浩荡荡地用一顶花轿,将这迟来的春天送往张家。旅程先是水路行舟,晴朗的蓝天上点缀着几朵白云,仿佛天空也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碧波荡漾的河面,在阳光下闪烁着点点金光,仿佛每一滴水珠都在为这场婚礼跳动欢呼。

    船上,一群吹鼓手卖力地吹奏着唢呐,那声音欢快得仿佛能把云彩都逗笑了,连空中盘旋的鸟儿也似乎被这乐声吸引,一路伴着船儿飞翔,水下的鱼儿也按捺不住兴奋,竞相跃出水面,跟着喜船的节奏舞蹈。

    船至龙门客栈两里之外,热闹的迎亲队伍便拥着花轿上了岸,沿途的行人被这喜气洋洋的场面吸引,纷纷驻足观看,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唢呐声在这欢笑声中更显激昂,一行人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走进了龙门客栈。

    客栈内外,红绸高挂,门梁上大红灯笼摇曳生姿,映照着一张张喜宴的桌子,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空气中弥漫着幸福的气息。随着鞭炮声声,新郎新娘在众人的见证下完成了天地之礼,婚礼仪式圆满落幕。接着,宾客们围坐在酒桌旁,猜拳行令,举杯畅饮,直至夜幕降临,灯火阑珊,这喜庆的气氛丝毫未减,反而愈发热烈,仿佛连空气都被这份欢乐醉倒了。

    夜幕低垂,新郎张邈鼓起勇气,踏入洞房,好奇心驱使他小心翼翼地揭开了新娘的红盖头。与此同时,新娘李巧也羞答答地抬起了头,想要一睹夫君的风采。可不料,四目相对的瞬间,李巧被张邈那堪比山中大圣的面容吓得眼一闭,直接晕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古今中外奇案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南瓜乌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瓜乌龟并收藏古今中外奇案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