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谬赞了!”陶应立刻起身,给这名文士行了一礼,“不知先生是……”

    他虽然不认识这几个人,但可以肯定,都是名人。

    今天能在大将军府出入,除了朝廷的官员,肯定是当世名士。

    “子合,这位便是南阳名士何颙何伯求先生,你既知他赞我叔父为王佐之才,却不识得何伯求先生!”荀攸介绍道。

    “原来是伯求先生,失敬,失敬!”陶应再次行礼。

    “不敢,不敢!”何颙也拱了拱手,毕竟他现在已经辞官,而陶应是长水校尉,礼不可废,“我空有学识,却无子合之志也!”

    “伯求,你素有识人之才,今日不妨评一评子合!”另一位文士笑着对何颙说。

    “公业,此言差矣,今日有文休和子将在,我又岂能班门弄斧啊?”

    陶应一下子明白了,被称为“公业”的人是郑泰,何进推荐其为尚书侍郎,但因看不惯朝堂的腐败,弃官。

    而旁边的另外两个文士,则是在汝南办月旦评而出名的许劭(字子将)和许靖(字文休)。

    后世人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其实这是许劭给出的评价。

    《后汉书》记载说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置办厚礼,很谦逊的求许劭为他看相,许劭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是阉宦之后,不肯说,结果曹操直接把剑搭在了许劭的脖子上。

    许劭不得已就说:“你是清平之世的能臣,乱世中的英雄。”曹操听完之后,就高兴的走了。

    《资治通鉴》和《三国志》对此都有记载,只不过稍稍有些出入,但大体意思相同,无论是奸雄,还是枭雄,其实都可以称作英雄。

    听到大家要让许劭来评价陶应,许多人都过来了,包括曹操。

    只不过许劭看曹操的脸色并不好,毕竟曹操用剑逼过他,那就是对他的侮辱。

    但曹操对此并不在意意,他非常满意许劭对自己的评价。

    “下马可安民,上马可平乱,文韬武略,当世俊杰!”许劭缓缓的说道。

    “子将先生谬赞了!”陶应赶紧行礼。

    现在陶应需要名声,但不能太过,猥琐发展是正道。

    当然对于这样的评价,各人心里都有看法。

    但有一点,那就是陶应将来的仕途不会差。

    毕竟是文武双全,小小年纪,便立下许多战功,被陛下封为长水校尉,而父亲陶谦又刚刚封侯,将来的发展,能差吗?

    袁绍表面带着微笑,但心里却不以为然。

    而袁术的不服气已经写在脸上了。

    他是袁家的嫡子,根本就看不起像陶应这样的小官宦子弟。

    许劭的月旦评他也不屑一顾。

    何颙,他更是非常反感。

    因此对陶应就没有半点好印象了。

    何进似乎感觉到,他把陶应给忽略了。

    其实请陶应过来,完全是看在陶谦的面子上,因为张温对陶谦很是赏识。

    如果没有这样的关系,他哪里会想到陶应。

    不过现在他觉得,自己似乎应该重视一下了,毕竟能够让许劭、何颙欣赏的人,没有普通的。

    众人离开之后,何进专门把陶应留了下来。

    “不知大将军留末将有何吩咐?”

    “子合,黄巾余孽郭太、杨奉,聚集匪兵上万,在河东郡白波谷一带,以前丁原的大军屯于周边,他们不敢妄动,如今丁原北上雁门,郭太、杨奉恐成为帝都之隐患,陛下打算派蹇硕领兵,恩威并重,迫使其降。然蹇硕乃一阉宦,如何懂兵?子合文武双全又身经百战,不知可否担此重任?”

    “大将军之令,末将万死不辞!”听完何进这番话之后,陶应没有任何犹豫,大声说道。

    “好,好,果然是当世才俊陶子合!”何进一看陶应答应的这么爽快,也非常高兴。

    这件事他发愁,但是陶应太清楚了。

    本来是陛下刘宏让何进出兵,而何进又推举西园校尉蹇硕。

    西园军是刘宏专门为保护自己,或者说是保护他的儿子和皇权设立的,又岂能轻易派去剿匪。

    后来还是张扬和张辽前去,劝说郭太、杨奉,接受了朝廷招安。

    此时的张辽和张扬都是上军校尉蹇硕的麾下将领,功劳自然记在了蹇硕的头上。

    皇帝一高兴,蹇硕的权力越来越大,而何进的兵权也就慢慢缩小了。

    陶应之所以毫不含糊的接受这个命令,一是因为他清楚,此时的郭太杨奉,是盼望朝廷招安,他们很有眼光,黄巾根本就没有出路,这份功劳简直躺着就能挣来。

    而更重要的是,陶应知道,杨奉手下有一员良将,徐晃,那可是被曹操称为有周亚夫之风的。

    现在自己最缺的就是良将啊!没有将领,将来怎么打天下。

    陶府在洛阳城绝对是一个小门小户,尽管陶谦已经封侯了,可是天子脚下,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之徐州枭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醉酒西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醉酒西风并收藏三国之徐州枭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