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

    朱元璋听到这里,沉思了。

    在他心中始终对商人都没有好印象。

    他一直认为商人的存在,就是剥削百姓的一帮寄生虫。

    对于大明王朝没有任何益处。

    可是现在听了林澈细致分析,颇有感触。

    林澈说的没错,现在的应天府比之前繁华了许多。

    昨天去刘伯温府,经过南北大街,看到那里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不都是那些商人创造的吗?

    自己压制商业,打击商人,百姓从中又得到了什么好处?

    正如林澈所说,没有!

    朝廷从中又得到了哪些好处,也没有!

    那咱要制定‘重农抑商’政策,到底为了谁?

    为朝廷?还是为百姓?

    朱元璋从心里权衡了一番,做出否定。

    “老大,都给咱记详细了,回头整理一份奏折。”

    “咱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朱标答应一声,举笔凝神倾听。

    另一边。

    朱樉终于从震惊中反应过来。

    他蹭的站了起来,脚踩在椅子上,激动的望着林澈:

    “不妥!”

    “这样做肯定是不妥!”

    “咱回去,就让父亲给皇上写折子…”

    林澈朝他摆了摆手,让他别那么激动。

    “商业的作用远不止如此。”

    “不光是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社会进步。”

    “这些内容有些超纲,你听听就行。”

    “总之一句话,商业发展,对大明王朝百利而无一害。”

    说到这里,林澈伸手准备拿酒坛,朱樉眼疾手快,急忙给林澈酒满上。

    “林先生,你这么一说,我觉得商业确实很重要,可当今皇上一代英主,他怎么就没这么考虑呢!”

    朱樉说着端起酒碗,与林澈碰了一个。

    林澈轻轻抿了一口酒,开口说道:

    “当今皇上不是没考虑,而是权衡一番后,而做出的决定。”

    “农耕文明传承了几千年,可谓根深蒂固,对于维护统治者统治有好处。”

    “说到大明重农抑商,不得不说洪武朝的海禁政策!”

    朱樉将碗中酒干了,疑惑的问:

    “先生,你说重农抑商,怎么又绕到‘海禁’上面,两者有关系吗?”

    朱樉在大学堂内,宋濂那些大儒们,跟他们这些皇子们,讲解过‘海禁’政策。

    海禁是朱元璋实施的最严厉的政策之一。

    在朱元璋看来,海外贸易对于大明经济并没有多大益处。

    作为从农民走出来的皇帝,朱元璋对农耕的重视远远大于商业,何况是海外贸易。

    这种心态推动了他采取‘海禁’。

    同时,为防止倭寇侵扰和张士诚、方国珍余部的滋扰,保护沿海的安全,朱元璋于洪武四年颁布‘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又于洪武八年颁布‘禁濒海民和通海外诸国’。

    不仅如此,洪武三年和七年,两次裁撤负责海上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大学堂的大儒们一向认为发展农业,才是王朝的正统。

    他们给朱樉等皇子讲解时,也遵循着皇上的思路分析海禁。

    就是防止倭寇滋扰,保护沿海安全。

    在朱樉的理解中,‘海禁’不过是大明朝的一个战略举措而已。

    与‘重农抑商’没有丝毫联系。

    “伱错了,‘海禁’不仅与‘重农抑商’有关系,而且关系密切。”

    林澈将碗中酒喝干,开口说道:

    “海禁政策,说白了就是变相的重农抑商,并且更加严苛。”

    “这种‘一刀切’的海禁政策,让绝大多数依靠海外贸易的海民失去了生路。”

    “并导致这些海民纷纷加入倭寇、海盗的行列,与政府对抗,有的逃亡海外,有的干脆搞起了走私。”

    “实行海禁,其实就是实行‘闭关锁国’,最终会使大明朝被边缘化,走向没落。”

    一墙之隔的密室。

    压抑的气氛让人毛骨悚然。

    朱元璋阴沉着脸,额角青筋狂跳,手握着拳头,随时要砸在墙上。

    朱标手里握着毛笔,坐在那里大气都不敢喘一声,额头豆大的汗珠,噼里啪啦往下掉。

    前天,讲解土地兼并时,林澈一句‘大明危矣’!

    现在,洪武朝‘海禁’政策,又是大明朝走向没落。

    这小子怎么就没有一句安慰人的话呢。

    想父皇在刀山血海中创立起来的大明王朝,风华正茂,怎么在这小子嘴里像是一座四处破损的房子,随时就要坍塌。

    这话别说父皇听着怒火中烧,就连自己也觉得这小子是在危言耸听。

    朱元璋呼哧呼哧喘着粗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颠沛人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颠沛人生并收藏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