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回府后,李松得知皇上准备支持他教算术,很是高兴。对于公主能助他一臂之力,更是感到惊喜。

    次日早朝,皇上果然向李松问起算术的事。

    由于棋谱上写的都是0到9这样的数字,大家已经比较习惯了。在此基础上,李松介绍了算术,也就是用数字如何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看到朝臣们果然对算术兴趣不大,皇上说:“众位爱卿可知道,安宁侯正是从小学习算术,才能有今日的成就。依朕看,这算术可比四书五经有用多了!”

    皇上的这句话,无疑有振聋发聩之效,大臣们都听得有点惊呆了。

    皇上说:“朕知道你们一时不容易转过这个弯来,不过如今读四书五经的人已经太多,朕希望你们将家中嫡长子以外的年轻子孙,选派一些到安宁侯那里学习算术,以后也能像安宁侯一样为国效力。”

    王公贵族家的嫡长子通常是要继承爵位的,责任较重;但是其他子孙就比较自由一些了。

    安宁侯为国立下无数大功,这个榜样还是很有号召力的。如今又有皇上为其造势,情况自然就大不相同了,很多朝臣都开始考虑此事。

    这时,张华说:“除了算术,安宁侯还想让初学儿童学习拼音。”

    皇上和朝臣们一愣:“还有新东西?”

    接下来,张华和李松费了不少工夫,才让皇上和大臣们明白了拼音是什么,以及在帮助初学儿童识字方面的巨大作用。

    现在大家都弄明白了:初学儿童只要学习了拼音,就可以自己认字、了解含义,这可比目前的教学方法好多了。因此,李松建议编印一本教材,先学习拼音,再学习加注了拼音的一些四书五经,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有了拼音,字典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初学儿童几乎每人都需要,所以大家一致赞成编写字典。皇上批准了张华拟定的一个名单,涵盖了洛阳的几乎所有大儒,让他们前去帮助安宁侯。

    李松决定先在洛阳招收些6到12岁之间的学生,亲自教他们拼音和算术,积累些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广。

    见李松决定招生,张华沉吟一会,终于下定决心:“安宁侯,我替我家小孙子张舆报个名。”

    李松很感动:张华这位老前辈、老朋友,虽然对于算术并不是很感冒,但是在关键时刻,还是带头选择了支持自己。

    紧接着,卫瓘说:“我家的两个孙子卫璪、卫玠,也报名吧。就是两孩子有些调皮捣蛋,需要安宁侯多费心了。”

    当初,卫璪尝了炸薯条后还想吃,天天缠着爷爷闹,卫瓘只好腆着老脸,来求李松给个土豆,这件事李松还记忆犹新。果然是个调皮的孩子啊。

    接着,户部尚书和峤、工部尚书裴秀也替自己的孙子报了名。这两位尚书现在可以说是李松的粉丝,自己的孙子能跟着李松学习,自是十分支持。

    大臣们纷纷替自己的子孙报名,一下子就有30人了。

    李松很高兴,但也感到责任重大。他知道,这30人可不是一般的孩子,如果把他们教好了,以后的名声就闯出来了,再向全国推广就不难了。

    张华说:“现在既然已经有这么多学生了,该安排个地方上课了。”

    皇上和大臣们一听,对啊,上课的地点呢?

    皇上问:“张爱卿认为选在哪里合适?”

    张华说:“选在国子学如何?”

    皇上和大臣们都觉得这个地方不错,于是就定在这里了。

    华夏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设立了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并一直延续下来。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又设立了国子学,限五品以上官员的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此时并不景气。

    后世到了隋朝时期,国子学和太学、算学等合并成为著名的“国子监”,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能够安排在国子学那里上课,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荣誉,也有助于扩大算术的影响。

    回到家里,公主迎上来问道:“教算术的事定下来了吗?”

    李松高兴地说:“定了,马上就有30个学生,都是各位大臣的子弟。”

    公主也很高兴:“希望夫君能教他们知识,将来能造出轮船、汽车、火车。”

    公主能有如此远见卓识,着实让李松既惊讶又感动,他说:“放心,一步步来,会有那么一天的。”

    看来公主到那边一游之后,果然见识开阔,远超这个世界的人。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

    现在,既然已经确定了要开始教孩子们,就得立刻开始编写教材。这个倒是不难,李松很快写好了算术教材,大概相当于现世界的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本,然后让雕刻匠为0到9以及加、减、等于号等数学符号刻出多份木活字,随后进行排版。

    接着是拼音教材,李松按照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进行了编写,相应地,让雕刻匠为字母a到z刻了多份木活字,还有带声调的字母,比如o、o这样的,也需要刻一些木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