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86年农历7月底,洛阳到长安的马路终于全线贯通了。

    由于这条马路去年已经举行过通车仪式,所以这次就没有大张旗鼓,而是悄悄地开通了。只是,当众多马车开上马路时,大家发现了一个新东西:收费站。

    洛阳和长安之间的水泥马路,实际距离大约720里。工部每隔180里设置一个收费站,共设置了4个。

    收费的方式是按马车收费,每经过一个收费站需要缴纳半两银子。全程跑下来,大约需要2两银子。当然,也有人是跑短途,不需要花这么多钱。但是,有将近一半的马车是往来于两京之间的。

    随着马路的开通,很多四轮马车得到了用武之地,纷纷前往长安。而长安的豪门大户们在见识了这种新型马车后,也很感兴趣,纷纷前往洛阳订购。

    以前坐两轮马车,走官道,在两京之间跑一趟,还是颇为辛苦的。如今坐四轮马车,走水泥马路,跑一趟成了一件很轻松的事,于是两京之间探亲访友的人多了起来。

    如果一大早就从洛阳出发,中途稍加休息,更换马匹,在天黑之前,就可以抵达长安。早上从长安出发,也可以一天之内抵达洛阳。这就可以省去一晚的住宿费用。

    当然,多数情况下,一天之内到不了,需要中途住宿。由于来往的人大增,使得马路沿线那些新开设的客栈、饭馆也生意兴隆,石崇、王恺等人由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四轮马车销售火爆,刘铁匠的弹簧生意愈发兴隆了。更重要的是,刘铁匠与工部的合作模式很成功,对其他工匠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很快,一些工匠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李松,希望以自己的技术与工部合作。

    这一天,束皙带了一位工匠,来见李松。

    束皙介绍说:“这位是魏伯阳,以前在工部干了很长时间,最近有个很好的想法,想跟工部合作。”

    李松对魏伯阳说:“好啊,那就说说你的想法吧。”

    魏伯阳深施一礼,说道:“大人,现在一辆马车在洛阳和长安跑一趟,需要缴纳2两银子,对于一般人来说太贵了。”

    李松说:“你说的有理,但是修这条马路花费了360万两银子,其中200万两还是找私人投资的,他们想尽快收回投资,所以一时没法降低马路的收费。如果收回了这些投资,倒是可以考虑降低收费,不过那恐怕是10年以后的事了。”

    魏伯阳说:“大人说的这话在理。不过我有一个办法,可以不必降低马路收费,又能让一般人能坐得起马车。”

    李松一听,顿时很感兴趣:“那倒是不错,快说说该怎么做?”

    魏伯阳说:“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四轮马车做得更长一些,甚至可以考虑做成双层的,这样就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现在收费都是按马车来收的,跟上面坐多少人无关,显然,坐的人越多,每个人花的钱越少。”

    李松说:“这倒是个好主意,但是要重新设计四轮马车。”

    魏伯阳说:“是的,我已经设计了这种四轮马车的图纸,请大人看一下。”说着,掏出设计图,铺在李松面前。

    图纸上有两副图,一幅图将四轮马车的车厢大大延长,可以坐下7、8个人。另一幅图除了车厢延长之外,还设计成了双层,一共可以坐下14个人。

    束皙在旁说道:“现在的水泥马路,马车跑起来非常平稳,所以魏伯阳才有了设计双层马车的想法。如果是在官道上,恐怕不能跑双层马车,容易翻车。”

    李松说:“魏伯阳的创意很不错,确实能降低乘车费用。我再考虑一下吧。”

    当晚,李松回到家里,拿出笔记本电脑,查阅下载的百科全书条目,发现古罗马的四轮马车就有双层的设计,不过也是对道路要求比较高。

    在李松看来,魏伯阳的想法,不就是现世界里的公共汽车、乃至双层巴士的雏形吗?

    目前,洛阳到长安的水泥马路,道路大体上平直,即使要转弯的地方,也都设计得很平缓,基本上没有急转弯。

    只有刚出熊耳山时有个隐患,就是王生家的祖坟一直没有迁移,导致马路在那里有个急转弯。如果能消除这个隐患,双层马车的开行就问题不大了。可是这个隐患有一年多了,一直得不到解决。

    正当李松为此事发愁的时候,过了两天,张琛来报告了一个好消息。

    张琛说:“侯爷,我今天在马路上巡查时,发现王生的祖坟好像已经迁走了。”

    李松说:“真的?”

    张琛说:“我特地去附近村里问了,村民说,这一年来,马路上每天都有很多马车来来往往,王生怕打扰了祖宗清静、影响子孙运势,就自己出钱,悄悄地移了坟。”

    李松说:“太好了,那里的急转弯很影响马车开行,你赶快带人去把那里的马路重新修一下,改成平直的线路。”

    张琛说:“侯爷放心,我这就去办,一天就可以完工,再过两天,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李松点点头,心说:这下好了,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