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条线路也是李松刚刚才想到的。

    今天接到周处的信后,得知青海郡到酒泉郡的马路已经建成,李松很高兴。但与此同时,青海郡也面临着沉重的还款压力,李松觉得应该尽力帮助一下青海郡。

    正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石崇他们过来领取分红,随后就聊到了修建新的马路的问题。石崇提议从洛阳向北和向东修建马路,别的方向没有提。李松自然明白,别的方向肯定都是些不太赚钱的线路。

    但是,从朝廷的角度来看,以京城洛阳为中心,东南西北的水泥马路都得修,这样才能兼顾到大晋各地。向北和向东已经有了,向南也简单,自然是经过南阳和襄阳,然后止于江夏郡。

    现在就剩一个向西了。

    李松默念着:向西,向西?他突然想到,向西,应该是让修到长安的水泥马路继续向前延伸,直到西平郡。这样的话,就跟青海郡的1500里马路连为一体了。

    青海郡地处偏僻,那边孤立的道路不容易赚钱,只有联成网状才能更好地盈利。

    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条道路将从洛阳直通酒泉郡,并连接西域,将成为后世“丝绸之路”的雏形。如果说,其他方向的马路是服务于大晋内部,那么这条马路将是一条“国际性”的线路,意义重大。

    况且这条马路还具有国防上的意义,它跟河西走廊一起,构成了前往西域的“双保险”道路。因此,这条马路必须贯通。

    想到这里,李松对石崇他们说:“东南西北,现在就缺向西的线路了。”

    石崇说:“向西?”

    李松说:“对,我觉得应该修一条马路,连通长安和西平郡,这样就可以接上青海郡的道路,一直到达酒泉郡。”

    李松话音刚落,立刻引来一片惊叹声:“这条线路好长啊,快4000里了吧?”

    李松说:“只需新修长安到西平郡这段,估计有1600里。”

    石崇有些担忧:“这距离已经很长了,而且一路上还要翻山越岭,修路不易。最主要的是,长安往西的道路,来往的人比较少。”

    李松说:“那我就来给你们分析一下。修通了这条马路,私人马车可能不多,但是会有不少做生意的马车在上面跑。比如盐商们,以后他们从茶卡盐湖贩运食盐到中原,可就方便多了。”

    王恺说:“这倒是,盐商们肯定会走这条路,他们做的是大生意,不会在意收费的那点钱。”

    石崇说:“但是光靠那些盐商,人还是比较少,在马路边开客栈、饭馆,不容易赚钱。”

    李松说:“还有从西域来的那些客商,以后他们来洛阳就轻松多了。”

    石崇说:“这些客商的人数也不多。”

    李松心说:现在是不多,以后就不一定了。后世的丝绸之路,曾经是非常繁忙的。

    遗憾的是,虽然李松反复劝说,但是王恺等人普遍积极性不高,甚至连石崇也不太看好。

    李松有些着急。这条线路非常重要,但是耗资也很大。盐税马上要拿出一部分用于加固黄河堤坝,加上购地计划需要继续执行,所以资金也很紧张,必须依赖民间资本,才能修建这条线路。

    该怎么办?李松想起了现世界里遇到的“捆绑销售”,这次只好照搬过来了。

    李松问道:“我听你们的意思,向北、向东都是很赚钱的线路,向南也还好,只有向西的线路比较差,是这样吧?”

    石崇、王恺都点点头。

    李松说:“可是,你们把赚钱的线路都拿走了,不赚钱的就丢给朝廷,可以说好处都让你们占尽了。你们说,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石崇、王恺听了,都有些不安起来。的确,他们都是做惯大生意的人,像这种一方占尽便宜、另一方吃尽了亏的生意,是肯定做不成的。

    石崇说:“尚书大人的意思是?”

    李松说:“我只能告诉你们,这4条线路,每一条都很重要,都必须修。因此,这4条线路以后就捆绑在一起了,不会单独拿出来让你们投资。”

    石崇说:“大人的意思是,要么4条线路都出钱,要么就不参与,是这个意思吧?”

    李松说:“没错。”

    石崇说:“大人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我们跟大人交情不错,也许可以接受,但是别人跟大人不熟,他们就未必能接受了。”

    李松说:“你们先别急,让我再来给你们分析一下。这4条线路,有2条很好,1条尚可,只有1条比较差。但是如果你们把这4条综合起来看,会觉得怎样?”

    听李松这么一说,王恺有些明白了:“要是这么的话,应该还可以吧。4条里只有1条可能亏本,总体上盈利的可能性很大。”

    李松说:“对,你们如果单看长安到西平郡的马路,可能觉得有些可怕,也许会亏掉不少钱。但是如果全部合在一起看,至少不会亏本。”

    李松的这番话,让石崇感觉似曾相识。他回忆半晌,终于想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