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个吐蕃啊,当初建国之初确实是极其强盛的大国,比之于前朝也就是大夕王朝,丝毫不遑多让。

    前朝甚至连强大如期的北方突厥都给剿灭,打的其臣服多年,直到铁勒崛起才渐渐失去对北方草原的控制。

    而唯独没有让这个身在大夕西南方的吐蕃王朝臣服,大夕最强盛之际也只是派遣公主前往和亲而短暂获得了几十年的友邻。

    几十年之后,两国皇帝都已经不是之前的人了,大夕武功正盛,征服四方,无敢不从者皆斩之。

    而吐蕃也因为几十年的发展,国立达到鼎盛,其赞普的野心也渐渐暴露出来,时常在边境与大夕发生摩擦。

    如此时间一常,两国君主互看不顺眼。

    大夕当代皇帝早就想征服这蛮夷之国,当下便派当朝名将率军十万入大非川与吐蕃交战。

    起初战势相当顺利,直接打到吐蕃腹地,大有一举灭掉吐蕃之势头。

    这时,大军内部发生了矛盾,副将怕主将得到所有功劳而心生嫉妒,故意不按照指令到达指定地点。

    前军苦等援军不到,士气渐渐衰落。

    最后吐蕃国师抓住时机,全军出击大败大夕前军,前军一败,后军也就被冲散了阵脚。

    此一战,大夕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回京之后,皇帝更是大为恼怒,当即便斩首延误军机的副将,而这名将也被降职。

    这大夕名将便是薛晓中。

    一向战无不胜的薛晓中在吐蕃遭遇如此大败,本来就年近花甲的年纪更是在此次大败给他战无不胜人生蒙上了阴影。

    没过多久便与世长辞了。

    自大非川之战后,大夕,吐蕃便结下了梁子。

    之后几十年,两国大战不断,大夕胜多负少,一直把吐蕃压制的死死的。

    也有几次打入吐蕃腹地,最后因为地形原因大败而回,之后大夕历代君主便也就没有了吞并吐蕃的念头。

    随着年代的变迁,吐蕃愈发强盛,而大夕则是内忧外患,在一场大乱之中国力更是直线下降,在也没有了抗衡吐蕃的实力,也就是那时起吐蕃便开始一点一点的蚕食大夕的土地。

    几十年的时间,吐蕃的国力便发展至鼎盛,东抗大夕,南有大理臣服,西灭诸小国,北吞吐谷浑,一时风头无两。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夕在灭亡了前些年,吐蕃王朝也开始土崩瓦解。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吐蕃便开始了至今还在继续的长达几十年的内乱之中。

    吐蕃盛世一去而不复返。

    本来已经心灰意冷的吐蕃赞普,在听到了黄升说的种种之后,当即便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在使臣前往吴国联盟之时便做起了自己的美梦。

    吐蕃如今形式分为三大派

    也就是当今吐蕃赞普兄弟三人,二人各自不服,都想当上赞普之位,重现当年吐蕃的盛世,可惜二人没有继承权,便与属兵反叛,攻下吐蕃南部大片土地。

    早就内乱多年,好不容易才让吐蕃稳定了下来的前代赞普与世长辞,给当代赞普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这便是吐蕃又一轮,也就是如今的内乱,三方势力各自相当所差不多,一时便也谁都奈何不了谁。

    吐蕃王室使臣随黄升与王杜武一路风尘历经半月终于来到了中京城。

    见到吐蕃国书的吴帝李思明大喜过望,当即互换国书,并且慷慨的赠送了好几车精良的武器装备,并且允诺,如有需要,吴军定会帮助王室平定乱党。

    使者完成任务之后也是满意而回。

    诸事皆定之后,吴帝李思明当即命令大将率五万大军借道吐蕃北上直接攻打典合城。

    而攻打伊州方向的更是投入了多达七万的兵力,领军之将正是卫王李利群。

    自上次伊州被王方俘虏后,李利群心中便一直憋着一股窝囊气,回去之后直接闭门谢客,经常研读兵书,闲暇之时更是馋着大将军吴航请教。

    此次刚说攻打伊州,李利群抢着便站了出来表示愿领军。

    众将也不敢同卫王抢,而吴帝李思明也有意让其找回皇家的脸面,便正式由卫王李利群担任右路军主帅攻打伊州。

    为了以防万一,更是给其配备了数员良将谋士辅佐之。

    恰巧不巧,四国仿佛商量好了一般,今年的正月一日,也就是晋王卓越武建国之日,不但吴国,宋国改了年号,就连远在东京的卫帝张凡也改年号为宣化。

    整个中原之地基本被吴卫二国瓜分,吴国占据一半,而卫国也占据一半。

    北边胜州以西为吴地,中部洛水以西,也就是蒲州以西为吴地,南部则是邓州,襄州,荆州,岳州,潭州,衡州,端州以东为卫地。

    卫帝张凡更是视吴国为乱臣贼子,两国之间多有摩擦。

    就在前不久更是攻下吴国蒲州,斩杀吴军近万人,从此以洛水为天险,东部尽归卫国。

    吴国具有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晋宏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林中一老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林中一老朽并收藏大晋宏图最新章节